前面若干期,我们一直在思考和讨论未来的元宇宙、建筑信息化等格局的变化趋势。展望未来,也需回顾过去,因为今日之技术往往为了解决过往的问题,而过往问题根植的历史如能理解洞察,或许更能够明白解决之道的前提、逻辑和基础。
(相关资料图)
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经典,其并非只是荧幕和海报的一抹标致景色,而更耦合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而这种经济、文化的图腾往往在形成的过程凝结了众多智慧。
阳光底下无新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金门大桥一钉一铆中,去理解在没有计算机、建筑信息化、元宇宙孪生的时代中,不朽是如何在矛盾中铸就的,或许对今下的进程有所启示。
1937年5月,曙光乍起,旧金山民众在金门海峡上雄起的这座橙红色大桥路面上漫步。雄起,可谓一种全方位的说辞,因为不管从何种角度的指标量化,时至今天金门大桥都是经典之作。
全桥于1930年代,水面上高200多米,横跨水面1600米有余,60万颗铆钉其上,22,000吨钢材铸就单座桥塔,27,572根独立钢缆扶起桥面,索丝钢绳近13万公里,足以环绕地球三圈有余。
桥塔的浇筑,由北至南,从易到难。一条335米临时水上通道直指水中桥墩工地,坚固的海床也需多轮爆破才最终让南桥塔立于水中央。施工坎坷,风暴、行船就曾两次摧毁临时通道,而高空作业同样以鲜活的生命作为代价。仅仅1937年的一次铺路设备坠落事故,便有10名工人命丧黄泉。
以上几串数字、若干故事,勾勒的只是大桥立项施工、齐心达标的剪影,但真正让工程寸步而行则在于前期的矛盾博弈,如同一个人下决心做某事一样,往往付诸行动只在朝夕,而达至决然心境却需日日暮暮。
金门大桥所在的金门海峡,联通旧金山湾与太平洋,随着美国西部开发、巴拿马运河等进程,商业和贸易的资本主义生根发芽。在没有大桥的日子里,往来峡湾便只有渡轮,纵使如此每年也实现250万车次的相互来往。
经济往往是改变的原始动力,随着交通压力的增大,对利润的渴求让旧金山当局在民众的呼声中萌生了建设大桥的愿景,但正如同任何对复杂性平衡生态的改造一样,细微的改变往往触发变动的网络效应,何况这在当时不管是投资预算、施工难度等都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
看天时,大桥修建将启时刻适逢美国金融危机和大萧条时期;瞧地利,两岸犬牙般参差交错、百米水深硬海床;观人和,南太平洋铁路公司为既得利益而强烈反对、国防部恐其成外敌袭击目标。天地人无一占优,但往往时局早就英雄,通过城市举债、市政抵押的方式,当局在募集到足够启动资金的同时,也展示了旧金山金门大桥建造的决心,从而最终统一各方资源而最终成型。
自大桥完工,20亿车次已横跨南北两岸,金门红也成为众多荧幕标志为人熟知。110人组成的运维团队,近90年来持续维护大桥基架,可以说多数零部件已在岁月磨痕中得以更换布新,但大桥的灵魂依旧没有改变——以经济命脉为实际贡献,以文化标志为价值升华,以长期运维为重要手段。
大桥之运维,颗粒于铆钉,构件于梁板,独一存在都毫无意义,但在正确的位置佐以合适的角度,其便嵌入了一个价值的整体。回看今日的建筑信息化,数据颗粒不正如铆钉梁板,乍看基础数据呆滞无用,实则皆属后期应用场景和具体功能的有机组成。
打破时间格局,放眼项目始终,数据之集成或许尚未为最难题。早期金门原定黑黄相间,目的于在“雾城”环境中警示往来航船而避免碰撞危机。颜色争论于舆论民情中,最终钢架原装橙红流传至今。“橙红”争议极好地展示了项目之难往往并非可行性问题,而更在于重口难调、各有喜好、多方利益。或许同理,项目驻场交付的呕心沥血,岂是简单的功能澄清、应用开发、实施启用?
复杂的格局,往往会有一根主轴牵引,如同波涛中船锚锁其定位。试问种种困难下,如无旧金山当局破釜沉舟而催发城债,何来项目的启动之本?因此,领导者的格局和决意,是所做之事能够成行奋进的关键。面对困难畏缩不前是本能,而挑战自我坚持向前才是本事。每个成功项目的背后,无不为关键的领导者所支撑推动。
因此,今日众多数字化、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其天时于政策鼓舞、多方齐心奋进的总体趋势,地利于强大三维数据引擎对于数据颗粒的支持,人和于项目中局领导者对于目标达成的专注和决心。实乃缺一不可!
1937年金门大桥开通,民众可先于汽车漫步桥面,观赏两岸海峡风光。今日信息化进程的遍地开花,很多从业者都感慨终于看到了建筑信息化等科技变革的曙光。成长往往来自于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在一次次解决中得以成长。
或许,遇到问题,才证明在正确的行进道路上。
声明:本文所有文字版权均属大象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欢迎来访交流。如需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请注明“稿件来源:大象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