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天津博物馆通过技术赋能以及形式创新,推出特色突出、内容丰富的展览和活动,让文物“活”在群众身边,为广大群众提供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精神文化产品。
(资料图)
技术升级形式创新——
让文物“跳”出展柜
天津博物馆“王牌”基本陈列“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经过升级改造,于5月18日正式推出。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于健告诉记者,此次展览亮出了更多天博“家底儿”,百余件文物精品涵盖甲骨、青铜器、玉器和书画等类别,绝大多数为一级文物;展柜玻璃升级为专业级低反玻璃,透光率高达97%以上,视觉效果近乎“裸展”,观众得以“零距离”感受文物风采。同时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可以有效阻隔紫外光,相当于给柜内文物穿上一件“防晒衣”。
骨笛吹来华夏序曲,编钟奏响礼乐文明……天津博物馆充分挖掘馆藏资源,积极策划了多场活态展演。“五一”期间,“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联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为观众连续奉送3场“赏音乐文物听古韵回响”活态展览体验活动,通过深度复原古乐器演奏盛况,带领观众于顷刻间回溯千年盛景;正在展出的“天下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充分依托该展中的唐代文物资源,结合唐代文化元素,策划推出“奉千载传承茶汤品中华文化隽永”唐茶道(煎茶法)展演主题活动等,邀请观众一同感受唐代的璀璨文化。
数字赋能智慧文博——
让文物“活”在云端
5个主题场馆、468个VR场景、2342张展图、1123件文物……天津博物馆联合津云新媒体开发的“VR天博”,让更多津城文物“活”在云端,以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的沉浸式探索。
“观众通过点击链接,即可一步抵达‘云端天博’,360°实景欣赏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介绍说,比起线下游览,“VR天博”将音视频讲解、文物细节放大、主题展览融合、浏览环境搭建等融为一体,为线上观众创造了良好体验。
“更加直观的展演方式,更为丰富的知识拓展,更加打动人心的视觉盛宴,让人对‘云端天博’印象深刻。”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媛媛在体验了线上观展后说。
天津博物馆精心打造的数字展区则以中央区域环绕型屏幕为主,辅以裸眼3D,让观众身临其境,在虚拟与现实中沉浸式欣赏中国优秀的书画艺术。据介绍,天博“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及“桃源何处——馆藏仇英《桃源仙境图》特展”以数字赋能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一经推出就受到全国网友高频搜索和持续关注,成功入选3月份全国百个精品展前10。截至目前,已累计吸引35万多名观众慕名参观。
全景数字艺术互动——
让文物“走”进现实
向日葵花海热烈盛放,星月夜深邃璀璨,麦田上的乌鸦实时交互……在光影的交织下,梵高名画鲜活生动,艺术的世界触手可及。
5月18日,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作为该数字艺术博物馆的首个展览,“梵高的世界”全景数字艺术互动大展以梵高一生中所创作的多幅艺术作品为素材基底,运用AI互动、体感交互、AR(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展示。
在巨型沉浸区内有6面高清大屏和地面结合,观众可以获得“站在画里看画”的奇妙观感,前四幅画作设置地有些轻微眩晕感,使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梵高晚期作画时的状态;“光影餐厅”梵空间会根据不同时段、不同主题开展梵高主题下午茶、晚宴、艺术沙龙等活动;“向日葵镜房”采用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加以光画技术,还原梵高画作,光影效果震撼。
“该展览在馆内设置的8个沉浸互动区域,为观众带来视听融合的交互体验,使艺术、科技、观众深度互融,助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该馆还将开设天津数字文博基本陈列展。”于健说,展厅内还对天津博物馆馆藏天津著名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制作和展示;通过数字手段复原天津老城等文化遗产,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天津历史文化魅力。记者 武少民
关键词: